【天使父母】
文:陳曉蕾
年輕記者去採訪多個葬禮後有感:「原來父母失去子女,和子女失去父母,並不一樣。」她說子女出席父母的葬禮,傷心難過,可是父母出席子女的葬禮,那種悲痛是竭斯底里的。「我突然發覺,一定唔可以早過阿媽死。」她不禁說。
失去父母的子女,叫「孤兒」;但失去子女的父母,永遠都是父母。
對父母來說,無論子女幾多歲,甚至尚未出生,都是自己的一部份,失去孩子,就像自己有一部份也失去了,連同自己的延續也消失了。
有些人嘗試把事情淡化希望安慰父母,尤其是孩子還小:「你們還年輕,以後再生一個吧……」——可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就算再有子女,不見得可以取代留下的位置。
素雯懷孕三十二周,女兒就在腹中夭折,在醫院經過足足三日引產,才生下沒有心跳的女兒詩舟。她抱了女兒近一個小時,輕輕說再見。「小天使在我們心目中是重要的人,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的。」素雯開設電台節目,讓子女流產的「天使父母」讀出信件,讓社會明白他們的哀傷;還有「天使爸媽加油站」,讓大家互相支持和安慰。
「我為什麼不是媽媽呢?我胸部在漲奶、子宫起變化。」其中一位參加小組的女士,被大家認同母親的身份,感到很欣慰,情緒也好點。
有時,父親和母親的反應會有差異。
住在澳洲的Harriet和Steven,胎兒突然在腹中夭折,Harriet把孩子生下來後,第一個反應是:「唔要見佢、唔要睇佢,過了件事就算了。」Steven抱起孩子,感覺好沉重。兩人離開傷心地,Steven不時回來收拾,Harriet兩年半後才可以打開當天為孩子準備的房間,看見那櫃裡都是嬰兒用品。
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說過,父或母對子女離世的表現不同,有時會影響關係。「有一個家庭,孩子去世了,爸爸很犀利,辦了很多事情,去學校搞手續等等,媽媽就不斷哭,沒法生活。」周燕雯說媽媽很生氣:「我沒了兒子是傷痛,但我也沒有了一個疼我的老公。想不到我老公竟然那麼無情,孩子死了也無動於衷!」
可是,每個人對喪親的反應本來就不一樣,有人會大哭,有人會氣得說不出話來,有人選擇如常生活,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。
「其實男女有不同是好的。」周燕雯指出女人會問原因,在問題上糾纏,男人則會想儘快解決問題——這正好可以互相補位,令家庭維持平衡。「如果孩子死了,爸媽都很傷心,會發生甚麼事?澳門曾經有一位小朋友在醫院急病過身,那父母走上醫院天台跳下來死掉。」
素雯在香港的醫院,生下女兒後,醫護人員幫她印下腳掌印留念;而在澳洲醫院,就有一位攝影師義務來拍攝父母和夭折孩子的合照。Harriet看到攝影師一臉憂傷,很感動:「原來有人為我兒子傷心,會為他停一停。」Steven看著孩子的小小手指,本來也有機會長大能拿起相機的。
「在華人社會,會要求忘記,把哀傷藏起來。」兩人異口同聲地說:「可是懷孕是一個希望,但不能如願時,是否就要部丟掉?傷心仍然可以繼續生活,孩子仍然在心裡。」
.
《死神九問2》本集在今晚1/9 20:30分在港台電視31及逢星期三晚6時在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
港台網站tv.rthk.hk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亦會提供視像直播及節目重溫。
.
大銀與《死神九問2》合辦的社區放映會
即場放映《遺物變成祝福》,導演和監製會與參加者對談,分享拍攝背後的故事,一起討論哀傷如何能夠轉化。
日期|9月26日(星期四)
時間|7:00pm - 10:00pm
地點|大人站 油麻地上海街433號興華中心 21樓 03 - 04 室(近登打士街)
費用|免費
報名|https://forms.gle/bsjZhjPXEfcoRQib6